中国基督教神学文库
  • 主頁
  • 神学争议
    • 教父们对于华人基督教界具争议议题的统计表
    • 神的三一性——一位神?三位神?亦或是三一神? >
      • 亚他那修 《 论路加福音十章二十二节》——神的独生子同时就是将来时代
      • 亚他那修 《致撒拉蓬的信——关于圣灵》三位一体乃是神圣,完整的。在
      • Hilary of Poitiers The Trinity, 2:1
      • 拿先斯的贵格利 《论神显》41
      • 拿先斯的贵格利 神学演讲录40.41
      • On "Not Three Gods" by Gregory of Nyssa
      • 奥古斯丁 《三位一体论》 但当父和子与爱祂们的人同住时,难道圣灵被þ
      • 約翰加爾文 基督教要義1.13.13
      • Reading the Bible Like a Trinitarian: Martin Chemnitz (1591)
      • 加尔文 基督教要义1.13.13
      • John Gill 以賽亞九6
      • Mathew Henry 以賽亞九6
      • Jim Bomkamp on ISAIAH 9: “Hope For The Nation Comes Through A Son To Be Born”
      • 台北基督徒聚会(原台北市瑞安街基督徒聚会)
      • 特土良
      • 安波罗修, On the Mysteries
      • PSEUDO-CHRYS.
      • John Calvin
      • John Calvin On Continuing Revelation
      • Hendrikus Berkhof
      • Karl Barth
      • Fortman, The Triune God -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Doctrine of Trinity
      • Jamieson-Fausset-Brown Bible Commentary
      • Pulpit Commentary on John 4:24
      • Gill's Exposition of the Entire Bible
      • G. R. Beasley-Murray
      • Pulpit Commentary
      • Meyer's NT Commentary
      • John S. Feinberg
      • Eduard Schweizer
      • Bruce Demarest and Gordon Lewis
      • Mehrdad Fatehi
      • Lewis B. Smedes
      • 老鱼 比较奥古斯丁和林柏雄的三位一体论--兼论林柏兄批判地方召会神学
      • 湃恩 回應林柏雄《關於以賽亞書九章六節,基督與父神是同一位嗎?》ߌ
      • 侯军 李常受“三一神/整位神”成为肉身的自相矛盾
      • 林柏雄 關於以賽亞書九章六節,基督與父神是同一位麼?
      • 地方召會的回應與林柏雄的再回應(林柏雄提供)
    • 基督的人性——被造如人?亦或是非受造如神? >
      • 爱任纽 反异端
      • 特土良 关乎基督的肉身(ON THE FLESH OF CHRIST)
      • 亚他那修 《论道成肉身》
      • 亚他那修 《信仰陈述》
      • 亚他那修 《尼西亚信经护文(A Defence of the Nicene Creed)》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2.19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2.20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2.21
      • 拿先斯的贵格利 《论神显》13
      • 拿先斯的贵格利 《神学演讲录》4.2
      • 安波罗修 兄弟之死
      • 安波罗修 论基督教信仰
      • 安波罗修 保罗书信注释:腓立比书
      • 奥古斯 《三位一体论》
      • 奥古斯丁 《教义手册》 但按祂是人说,祂也是受造的。
      • 区梭多模 腓立比书讲道集 8.2.5-11
      • 耶柔米
      • 阿奎那 神学总纲, 简本
      • 阿奎拿 神学大全——“基督是受造物”这命题是不是真实的
      • 大马士革的圣约翰 《正统信仰阐详》
      • THE SIXTH ECUMENICAL COUNCIL. / 第六次大公会议
      • 天主教教理
      • 挪利其的犹利安(Julian of Norwitch, 1342-1416)
      • 尼古拉(Nicholas of Cusa, 1401-1464)
      • 马丁路得 《关乎基督神性与人性的辩论( Disputation On the Divinity and Humanity of Christ)》
      • 协和信条
      • 约翰加尔文 关于基督的神性( Sermons on the Deity of Christ)
      • 比利时信条
      • 约翰欧文 圣灵论
      • 查尔斯贺治 Charles Hodge
      • 芙莱维尔(John Flavel)--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 约1:14
      • 马太亨利 《约翰福音注释》
      • 改革宗-东正教 《基督论联合宣言(Agreed statement on Christology)》
      • Christological Confusion & China's Reforming Churches
      • Stephen Charnock 論神為合好的作者
      • 正教的精神与灵性
      • 亚伯拉罕·凯波尔
      • 托伦斯
      • 倪柝声 《教会的正统、权柄与顺服》第五篇 子的顺服
      • 倪柝声 《复兴报第三十四期》第二篇‘神的中心’、‘基督的中心与普 及
      • 倪柝声 荣耀的教会 第一章 神的计划和神的安息
      • 倪柝声 初信造就(下册)第四十四篇 蒙头的问题
      • 倪柝声 启示录的研究 第三篇 宝座的异象
      • 章力生 系统神学(卷肆) 基 督 论
      • 林献羔 中国的异端
      • 余达心 《极端仁慈的上帝》
      • 余达心 聆听上帝爱的言说
      • 康来昌 基督的人性是被造的吗?
      • 康來昌 若基督沒有真實受造的人性,我們就沒有救恩
      • 李锦纶 “三一神论和位格本体研讨会”纪要
      • 李锦纶 道成肉身救赎源
      • 雷默 基督升高的荣耀
      • 何文琪 基督的位格——神人二性
      • 昆明卢弟兄 对“无男有女造基督”——错误的基督论_zebrazebra_的辨正
      • 昆明卢弟兄 对“基督不在被造万物之内——回应昆明卢弟兄_zebrazebra_”的回应
      • 刘志雄 因为基督的身体是否是受造和基督是否是受造不能混为一谈。
      • 可否用“受造”或“非受造”来描述基督的人性? —— 新加坡恩约教会
      • 蘇穎智 我對地方教會之信仰的改觀
      • 唐崇荣 永世的基督与历史的耶稣
      • 唐崇荣 《基督论》讲座问题解答
      • 唐崇荣 《基督论》第二章-基督论的正解与误解
      • 唐崇荣 《歸正查經講座》的問題解答一
      • 唐崇荣 《歸正查經講座》第一二一講
      • 唐崇榮 《歸正查經講座》 希伯來書 第二十四講
      • 唐崇榮 《歸正查經講座》希伯來書第六十六講
      • 唐崇荣 希伯来书解经 117讲
      • 唐崇荣 约翰福音解经 2
      • 唐崇荣 约翰福音解经 3
      • 唐崇荣 约翰福音解经 4
      • 信徒 耶稣基督人性受造乎?非被造乎?
      • 朽木弟兄和信徒弟兄对基督人性的讨论整理贴
      • 钱耀诚-黄士哲 耶稣基督人性是被造的吗
      • 黄士哲 駁基督人性受造論
      • 錢曜誠牧師證道--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双重预定论2
      • 陈鸽 容让【基督人性(肉身)受造论】的严重后果
      • 陈鸽 基督人性受造论正确吗?
      • 陈鸽 向异端摇尾,岂有此“理”?
      • 改革宗长老会温州教会陈达长老 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吗?
      • 任不寐 反对异端——简述马丁-路德的基督论
      • Wataru 反駁召會認為耶穌是受造物的觀點
      • 虞瑋倩 回收《認識主基督》的迴響
      • 杨庆秋 基督教不可信?: 兼駁《哲道行者》
      • 杨庆秋 20世纪神学选读
      • 基督教小小羊園地 再談基督人性受造
      • 圣约归正教会 主耶稣基督人性非受造的八点论证
      • 李日堂 系统神学—基督论
      • 陈若愚 基督、圣灵与救赎
      • 陳若愚牧師:耶穌基督人性的現代意義
      • 曾劭愷 基督人性受造与否:大公教会正统怎么说?
      • 曾劭愷 今日华人教会中的亚波里拿流主义的幽灵
      • 曾劭愷 對「駁基督人性受造論」一文之糾正
      • 曾劭愷 駁正「改革宗《比利時信條》沒有講『耶穌人性是受造而來的』
      • 曾劭恺 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
      • 曾劭恺 回應侯軍「”道-成為-人” 基督論」
      • 侯军 阿奎纳:“基督不是受造之物”(《论奥理》)
      • 侯军 耶稣是神“生”的,不是神“造”的
      • 侯军 两种基督人性受造论模式的分析
      • 侯军 “道-成为-人”基督论
      • 侯军 就基督人性受造争议回应某弟兄的回复
      • 侯军 有关基督人性是否受造的四类观点
      • 侯军 《以圣经人观终结基督人性受造争议》
      • 侯军 简评亚他那修的基督人性/肉身受造观
      • 侯军 回应刘志雄长老——基督人性不是受造的
      • 侯军 与nycx(举目望天)谈基督人性是“取”还是“造”
      • 侯军 基督位格内无受造成分
      • 侯军 基督人性(肉身)非受造与受造之反思
      • 侯军 基督肉身受造论的神学困境
      • 侯军 回应康来昌牧师
      • 侯军 《基督的人性是被造的吗?——“道成肉身”真理遭遇之挑战》
      • 侯军 《道成肉身不等于基督是受造者及基督人性受造》
      • 侯军 《基督人性受造争议之深度解析》
      • 侯军 唐崇荣牧师错了吗?
      • 侯军 关于基督人性——“我的人性是我自取的,不是被造的”
      • 侯军 改革宗《比利时信条》没有讲“基督的人性是受造而来的”
      • 侯军 圣灵是基督其人(或基督人性)的创造者吗?
      • 侯军 基督人性受造论者的思想短路之处
      • 侯军 《基督人性受造论是“愚拙的神学”》
      • 候軍 《基督的人性是从哪里来的?》
      • 候軍 基督人性的圣经表述及其不是受造之物的理由
      • 侯军 “上帝之母”马利亚 与 基督人性受造论
      • 侯军 从共相与殊相的角度看耶稣的人性
      • 侯军 “道—成为—人”基督论———兼回应《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Ű
      • 侯军 “无男有女造基督”——错误的基督论
      • 侯军 接受基督人性被造的后果
      • 侯军 基督不在被造万物之内——回应昆明卢弟兄
      • 侯军 圣经谈及道成肉身/基督人性时的两点回避性表述
      • 侯军 反思基督人性被造论、驳斥基督人性子化论
      • 侯军 基督人性的“受生”:圣经与神学考察
      • 侯军 反思基督人性被造论、驳斥基督人性子化论
      • 侯军 《迦克敦信经》宣告基督人性的“受生”
      • 侯军 基督是受生之人,不是受造之人
      • 侯军 基督人性的“受生”:圣经与神学考察
      • 侯军 基督的身体怎么可能不是受造的?
      • 青岛张恩林 一般异端对「三位一神」的误解及曲解
      • 止止辰 主耶稣基督人性非受造的八点论证
      • 新民 浅论耶稣的人性
      • 江上数青峰 对《两种基督人性受造模式的分析》的简单回应
      • 江上数青峰 对于基督人性是否受造的简单回应
      • 楊昱民《論主耶穌「真人」之本質 / 兼駁主耶穌「按人性說,祂與我 們同
      • 举目望天《基督是被造的吗?》
      • 举目望天《与zebrazebra谈基督的人性与位格》
      • 举目望天《谁的圣经解释?正统抑或异端——从圣经的解释来看基督人性&
      • 举目望天 2000年来全体基督教的公认立场: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
      • 陈恪三 《关于李常受及其严重错谬》
      • 《陈恪三弟兄晚年部分信息暨神的福音真理》
      • 陈则信 《唐崇荣牧师 希伯来书查经 第二十四讲》
      • 陈则信 《唐崇荣牧师 希伯来书查经 第二十九讲》
      • 陈则信 《唐崇荣牧师 希伯来书查经 第六十六讲》
      • 陈则信 《唐崇荣牧师希伯来解经第一一六讲》
      • 陈则信 為神的兒女基本的信仰覆李常受弟兄的公開函
      • 史伯誠 神永遠的旨意
      • 林柏雄《关于西一15:基督是受造之物的第一个么?》(十五)
      • 林柏雄《关于西一15:基督是受造之物的第一个么?》(十七)
      • 林柏雄《关于西一15:基督是受造之物的第一个么?》(十六)
      • 林柏雄 關於西一15:基督是受造之物的第一個麼?(全文)
      • 林柏雄 歌羅西書一章十五節的解經爭論
      • 老鱼 从“亚他拿修”来看“基督的人性”的定义
      • 溫哥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真理報
      • 老魚 永世的基督与历史的耶稣--对唐崇荣牧师的【肯定】与【质疑】―
      • 蔡麗珍:异端分辨(11)基督论的异端或偏差
      • 湃恩 重探「基督人性非受造」論的來歷和發展: 看「屬天肉身」基督論ß
      • Jamin Goggin and‎ Kyle Strobel 歸於塵土 Beloved Dust
      • TF Torrance托倫斯 Space, Time, and Resurrection 時空與復活
    • 聖靈基督論——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 >
      • Richard B. Gaffin, Jr. 賜生命的靈
      • BENJAMIN L. GLADD 重新審思末後的亞當作為“賜生命的靈”:一個保羅最令人困惑È
      • Tom Smith 末後的亞當基督,成為賜生命的靈
      • 子與聖靈:聖靈基督論的應許與危險
      • SINCLAIR B. FERSON THE HOLY SPIRIT: CONTOURS OF CHRISTIAN THEOLOGY
      • 愛任紐思想中的聖靈基督論:更詳細的檢驗
      • 『和子』:一個分裂教會的議題?
      • 唐崇榮 《歸正查經希伯來書講座》第二十九講
    • 神化(Theosis)——救赎的终极目标 >
      • 古代教父语录(英语)
      • 游斯丁 《Dial. 124 对诗篇82的解释》
      • 爱任纽 反异端
      • 爱任纽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 踏天 《Orat. 15.2》
      • 特土良 《Adv. Herm. 5, CSEL. 47.132-7-10; ANF 3.480)》
      •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 《Paed. 3.2.1》
      • 罗马的希波律陀 Ref 10.33
      • 罗马的希波律陀 论神显
      • 迪奥尼修 EH 1.3
      • 迪奥尼修 Ep. 2
      • 迪奥尼修 EH 3.3-7
      • 迪奥尼修 早期基督教教义(The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
      • 俄列根 In Gen
      • 俄列根 撒加利亚书
      • 俄列根 神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2:7
      • 亚他那修 Ep. Serap.(致撒拉蓬的信) 1.25
      • 亚他那修 De Decr.(尼西亚信经护卫文) 14
      • 亚他那修 《Letter to Adelphiu》
      • 该撒利亚的巴西流 《圣灵论》
      • 拿先思的贵革利 《Or. 7.23》
      • 拿先斯的贵格利 《神学演讲录》3.19
      • 拿先斯的贵格利 《神学演讲录》4.21
      • 拿先斯的贵格利 《驳亚波理拿流》
      • 尼撒的贵革利 《Or. Cat. 37 PG 45.97B》
      • 奥古斯丁 Enar. In Ps. 49.2
      • 奥古斯丁 Serm. 81.6
      • 奥古斯丁 De Civitate Dei
      • 奥古斯丁 《三位一体论》 13.28
      • 奥古斯丁 早期基督教教义(The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
      • 奥古斯丁 Jo. eu. tr. 21.8
      • 普瓦捷的希拉律 Trin. 10.7
      • 区利罗 《De Sp. S. 9.23, Pg 32. 109BC》
      • 坚信者马克西姆 Ep. 24
      • 坚信者马克西姆 Or. dom. Prol
      • 坚信者马克西姆 Or. Dom. 4
      • 坚信者马克西姆 Or. Dom. 5
      • 坚信者马克西姆 Myst. 24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10.7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10.14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10.20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10.42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22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35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54
      • 坚信者马克西姆 Amb. Th. 3
      • 安瑟伦
      • 阿奎那(Thomas Aquinas)《神学总纲(Summa Theological)》
      • 古诗歌
      • 天主教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天主教 信理神学
      • 东正教 —— 正教的精神与灵性
      • 东正教 《天人合一》
      • 中华东正教《在基督内神化》
      • 马丁路德 讲道
      • 约翰加尔文2Pet1:4注释
      • Elmer M. Colyer 三一论神学的应许:与Thomas F. Torrance对话的神学家
      • Ray Sherman Anderson 讲道的神学基础
      • John W. Coakly 协调产生 力量
      • 鲁易士
      • 改革宗-东正教对话《基督论联合宣言(Agreed statement on Christology)》
      • 唐崇荣 《圣灵·祷告·复兴》
      • 唐崇荣 《唐牧师归正查经讲座-希伯来书》 二十九讲
      • 唐崇荣 《唐牧师归正查经讲座-希伯来书》 三十讲
      • 唐崇荣 《唐牧师归正查经讲座-希伯来书》 一百讲
      • 章力生 系统神学
      • 吳主光 神、神人、畜類人
      • 黄迦勒 駁斥『人成為神』謬論
      • 侯军 灵修心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 苏民强 《我也是人》
      • Samuel Yin 關於"人成為神"的錯謬的回應-關懷者
      • Samuel Yin 神是獨一的神與「人成為神」的錯謬 - 關懷者
      • 回應李耀全牧師回答:人是否會成為神的問題
      • 贾玉铭 完全救法
    • 人论——三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
      • 《游斯丁遗失著作片断--论复活》第10章—身体得救,并将复活
      • 爱任纽《反异端》
      •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THE INSTRUCTOR: BOOK II(导师:2卷)》
      • 特土良 驳斥马吉安
      • 俄列根 马太福音注释
      • 尼撒的贵格利 《护教学:大辩护文(APOLOGETIC: THE GREAT CATECHISM)》中的‘圣餐(The Sacraments)
      • 尼撒的贵格利 《人的造成》
      • 奥古斯丁《信仰和信经》第十章23段
      • 耶柔米 《圣耶柔米信件LXXV—LXXXIII(THE LETTERS OF ST. JEROME: LETTERS LXXV TO LXXXIII)》
      • 约翰 柴梭顿 《希伯来书解经5-11卷(2-6章)
      • 马丁路德 路加福音1:46
      • 马丁路德 《路德,莫兰顿和加尔文在罗马5,13章解经上的异同》
      • 宣信 全然成圣
      • 司布真
      • 倪柝声 《属灵人 上册》第一章 灵、魂与身子
      • 贾玉铭要论——关于三一神与信徒(上)
      • 贾玉铭 如何可得灵恩
      • 贾玉铭 四等人
      • 林献羔 属灵与属肉体
      • 林献羔 人真的有灵魂吗?
      • 林献羔 神的救法
      • 何子健 再论『谁是属灵人』─就教于周功和先生
      • 马有藻 神学讲义
      • 鍾馬田
      • 陳終道
      • 吳主光 〈信仰問答—「靈、魂、體」神學的看法〉
      • 东正教 The Orthodox Way
      • 任以撒 《系统神学》人的本质
      • 约翰.慕理 对三元人论的解经分析
      • 章力生 《系统神学》卷三 人类论
      • 唐崇荣 《圣灵的引导-动力的生活》中的“三元论的危险”
      • 唐崇榮 《救贖論》
      • 唐崇荣 《圣经•神学•护教》
      • 唐崇荣 希伯来书查经
      • 唐崇荣 幸福的家庭
      • 唐崇荣牧师 圣经难解经文 第六讲 三元论的谬误
      • 唐崇荣 约翰福音解经 45
      • 唐崇荣 三元论
      • 梁家麟 《《属灵人》与倪柝声的三元人论--兼论宾路易师母 对他的影响》
      • 梁家麟《华人诺斯底主义的属灵观——倪柝声〈人的破碎与 灵的出来〉研
      • 李健安 倪柝声神学的评估与批判 第五章 - 对倪柝声神学的批判与评 估 (摘
      • 周功和 谁是属灵人——中国教会常见的争议
      • 赵天恩:回应(属灵观的再思)
      • 李锦纶 对中国教会人观的系统性反省
      • 蔡丽贞 《十字架讨厌的地方 第43至46页》
      • 吳英強 三分人論的商榷
      • 罗锦庭 倪柝声的「成圣观」之评论及影响
      • 郭秀娟 《析评倪氏“灵、魂、体之问题”》
      • 朱秀蓮 〈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四)—強調對立的神柲主義〉
      • 陈鸽 如何应对长者的错误?
      • 止止辰 《关于人分为灵、魂和身体三元论的错误》
      • 宣道会:倪柝声的「成圣观」之评论及影响
      • 驳揭:三元论的错谬!
      • 长春改革宗教会 倪柝声的神学严重问题
      • 湃恩 從七個理由看倪柝聲的三分人觀能否被聯上「諾斯底主義」?
    • 教会的本质 >
      • 荣耀的教会:倪柝声弟兄的教会论
      • 杨绍唐 教会的合一——教会的路线之二
    • 神与人的联合 >
      • 爱任纽《反异端》5.6.1——人的灵或神的灵
      • 亚他那修《致萨拉蓬的信--关于圣灵(Letter to Serapion on the Holy Spirit)》父、子都在我们里面
      • 亞他那修論“與主成為一靈”
      • 安波罗修 《论基督教信仰》 基督就是取了罪身的形状,是形状
      • 奥古斯丁《三位一体论》——二灵成为一灵
      • 奥古斯丁 《论本性与恩典》22 祂才是人类真正的食物
      • 奥古斯丁 《教义手册》 基督为我们成为罪
    • 时代论与圣约神学之争论 >
      • 时代论与圣约神学比较图
      • 时代论与圣约神学
      • 經綸=聖約;早期教會對於此救恩歷史辭彙的使用
  • 神学文献翻译
    • 亚流 《宴席》
    • 亚历山大教会教谕 罢逐亚流
    • 亚流 《亚流致尼哥米迪亚主教优西比乌的信》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1.2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1.5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1.11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2.14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2.15
    • 亚他那修 《Contra Arianos》 3.23
    • 亚他那修 《尼西亚信经护文》
    • 亚他那修 书信40:致亚代腓犹,主教和认信者,反对亚流党人
    • 亚他那修 致萨拉蓬的信—关于圣灵
    • 乌非拉(Ulfilas)的信经,亚流派的歌德使徒
    • 撒迪卡大会教谕
    • 神学家贵格利 读经前的祷告
    • 神学家贵格利 三一荣耀颂
    • 神学家贵格利 两个日落的祷告
    • 神学家贵格利 献给神之歌
    • 神学家贵格利 献给不死者之歌
    • 至康士坦丁堡主教Nectarius的信
    • 涅斯拖留致亚历山大的区利罗的第二封信
    • Against Apollinarius; The Second Letter to Cledonius. (Ep. CII.)
    • To Cledonius the Priest Against Apollinarius.
    • 马丁路得 关乎基督神性与人性的辩论
    • 加尔文帖撒罗尼加前书5:23解经翻译
    • 94年 东正教-改革宗对话 《基督论共同宣言》 中英对照
    • 加尔文对于我们与基督联合的教导
    • Carl Mosser 我们可能获得最大的祝福:加尔文和神化
    • Gannon Murphy 改革宗的神化教义?
    • Jonathan Slater 在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中,有份于中保人性的救赎:对于Carl Mosser的回应
    • Andrew Louth 神化在东正教神学中的地位
    • Thomas Ice 时代论的加尔文主义背景
    • Phillip R. Johnson 什么是极端加尔文主义?
    • 【转帖】神学家加尔文与今日的加尔文主义
    • 二元论与三元论相对
    • 天主教与东方叙利亚教会“共同基督论之宣言”
    • David Bundy 基督徒的道德:約翰衛斯理與亞歷山大傳統
    • Roger E. Olson 近代神學中的神化教義
    • John F. Nash 神化:基督教對于人類命運的觀點
    • 达秘 教会与众教会
    • Bruce Ware 耶稣的常识:借由加入人性而倒空自己
    • 重拾神化:一个曾经被蔑视的老古董如何成为一个大公教会性的偶像
    • 奥古斯丁论好撒玛利亚人
    • 奥古斯丁 三位一体论 第一卷(中英对照)
    • John Gill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23解经
    • John Gill 希伯来四12解经
    • 乌陵与土明释经资料
    • Roger Olson: 敬虔主义与五旬节主义:属灵的表兄弟或是竞争者?
    • THE OIKONOMIA OF SALVATION IN OLD ISRAEL
    • 新加尔文主义——加尔文主义与世界的合流
    • 美国‘加尔文主义’复兴恼人的张力
    • 改革宗神学Vs极端加尔文主义 by Michael Horton
    • The Sermons of John Wesley - Sermon 58 -- On Predestination
    • 亚波里拿流-驳斥撒伯流主义
    • 亚波里拿流-论联合
    • 亚波里拿流 论信心—第二部
    • 亚波里拿流 致巴西流二书
    • 亚波里拿流 Ad Flavianum
    • 伪朱利叶斯:论对道成肉身的信仰兼驳斥反对者
    • 亚那撒波斯的亚他那修致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的信之残篇
    • 伪尤利乌斯:论在基督里肉身与神性的联合
    • 约翰加尔文对但以理书二章中大金人的解释
    • 亚波里拿流 讲道集
    • 亚波里拿流 Ad Iulianum
    • 亚波里拿流 Ad Iovianum
    • 尼哥米底亚的优西比乌写给泰尔的保利奴的信
    • 亞波里拿流 Recapitulatio-摘要重述
    • 人的意义是什么?
    • 借由成为神的而成为神:奥古斯丁(与神)同化的神秘主义
    • 早期亚流主义救赎论的中心性
    • 約翰加爾文 否認己
    • 約翰衛斯理 否認己
    • John Gill 否認己
    • Fouad Tawfike 新約基督論就是尼西亞基督論:一個正統的觀點
    • 『亞流』爭議:重新審思某些分類
    • 奧爾森 駁斥加爾文主義
    • 在亞歷山大的菲羅和大數的保羅思想中由靈、魂和身體所構成的人論三元
    • 某些老底嘉的亞波理拿留的基督論映射
    • 奥古斯丁 論靈與字句 1
    • 奥古斯丁 論靈與字句 2
    • 奥古斯丁 論靈與字句 3
    • 奥古斯丁 論靈與字句 4
    • 搜尋『歷史的基督』,但不是聖經的基督 1
    • 搜尋『歷史的基督』,但不是聖經的基督 2
    • 偉大的亞他那修在論道成肉身一書中的救贖計劃 1
    • Hyper-Calvinism/極端加爾文主義
  • 今日的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 Today
    • 《今日的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 Today)译者序
    • 目录
    • 第9 章 聖約神學
  • 亚他那修 亚流历史(The History of Arians)
    • 亚流派历史 1-10章
    • 亚流派历史 11-20章
    • 亚流派历史 21-30章
    • 亚流派历史 31-40章
    • 亚流派历史 41-50章
  • 三部分人论-Tripartite Anthropotology
    • 117-120
    • 121-125
    • 126-130
    • 131-135
    • 136-140
    • 141-145
    • 146-150
    • 151-155
    • 156-160
    • 161-165
    • 166-170
    • 171-175
    • 176-180
    • 181-185
    • 186-190
    • 191-195
    • 196-200
  • 新约的起源(The Origen of New Testament) - 哈拿克
    • 前言
    • 介言
    • § 2. 为什么新约还包括福音书之外的书信,并有两个不同的部分(福音书ʌ
    • § 3. 为什么新约有四卷福音书,而不是只有一卷福音书?福音书在正典中į
    • § 4. 为什么新约只有一本启示录作品?而不是好几卷,抑或是一卷都没有ʍ
    • § 5. 新约的创造是否是刻意而为?众教会如何能够完成一本通用的新约?
    • II. 创造新约的后果
    • § 1. 新约立即脱离了其起源的环境,并被宣称是圣灵的恩典。新约与信仰Ñ
    • § 2. 新约加上了历史中的启示录作为这个启示的第二个写下的启示,并赋É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介言一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介言二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介言三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本文一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本文二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本文三
    • 尼的贵革利 駁斥亞波里拿流 本文四
  • 其他神学论文
    • 李保罗 首生的神──聖子身份的再思
    • 中文圣经译本流源
    • 中文圣经版本比较
    • 石敏敏 基督教的上帝观:三位一体神学的东方与西方
    • 章雪富 论德尔图良的“经世三一”
    • 章雪富 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论卡尔巴特和T.F.托伦斯的三位一 体神学
    • 章雪富: 神的形像——从伊利奈乌到卡帕多西亚教父的论述
    • 周伟弛:奥古斯丁三一论
    • 刘晨曦 论当代华文基督教界二十一种三一神观
    • 王生台 西方神學的新導向:Theosis『人成為神』— 東正教神學所持 守的救恩෢
    • 廖元威 倪柝声与马丁路德属灵观的比较
    • 举目望天《关于希腊字γινομαι的翻译及神学问题——回应Big牧师对罗
    • 周复初、宋高弘 综览基督论异端
    • 老鱼 驳‘反对基督人性被造’的各式伪命题
    • 教会合一的挑战 美最大新教宗派内的神学之争
    • 温伟耀 追求属灵的得与失——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
    • 王艾明:自治——中国基督教唯一合理的教制设计
    • 谌彦辉 什么是邪教?
    • 吴英强 三分人论的商榷
    • 郭秀娟 分析及評論『靈、魂、體之問題』
    • 罗锦庭 倪柝声的「成圣观」之评论及影响
    • 郭荣刚:异端乎,先锋乎:系统神学与倪柝声思想
    • 周功和 谁是属灵人
    • 施耀华 评特土良《驳帕克西亚论》
    • 林柏雄 鸟瞰圣经中的三一神
    • 花雨清风 基督人性非受造论才是异端
    • 张缨 哈纳克与巴特在基督论上的争论
    • 宋刚 基要与本色之间:贾、王与倪思想比较刍议
    • 邓世安:倪柝声与史百克之教会思想的比较研究
    • 以《宗教事务条例》为宗教法治的新起点
    • 郭荣刚: 倪柝声中国“地方教会”运动的本土化实践
    • 彭淑卿 倪柝声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历程
    • 谢文郁 倪柝声的人观:传统和诠释
    • 刘秋华、李信毅:倪柝声的救恩观
    • 刘远城 倪柝声的教会地方立场与中国基督教之探讨
    • 刘义:一个身体与众多召会
    • 刘秋华、李信毅:倪柝声的救恩观
    • 我们错了!——美国基督教研究院向地方教会认错始末
    • 倪柝聲“地方教會”思想與中國教會的社會構成
    • 王实之 、吴怡伶 、周复初 倪柝声职事的本土与海外发展
    • 谢仁寿 ,周复初 经纶、神化、人的灵
    • 北美的基要派、福音派、灵恩派及对华人教会发展的影响
    • “基督教中国化”三思
    • 李向平:公开信仰,破除邪教秘密崇拜
    • 湃恩 再思亞他那修在亞流爭論中的論據
    • 湃恩 探究迦克墩界說中基督論的出發點
    • 新书推介:《呼求主名:祷告的圣经神学》
    • 汪婷雁: 「道成肉身」的基督與信徒的「神化」 ─ 從亞他那修的基督論看
  • 教父及神学家简介
    • 殉道者游斯丁 ?-165
    • 里昂的爱任纽 130-202
    •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 150-215
    • 特土良 150-230
    • 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 ? - 326
    • 亚流 250-336
    • 亚他那修 298-373
    • 亚波里拿留 ?-390
    • 大巴西流 330-379
    • 拿先斯的贵格利 330-389
    • 尼撒的贵格利 335-395
    • 安波罗修 340-397
    • 耶柔米 340-420
    • 屈梭多模 350-407
    • 奥古斯丁 354-430
    • 区利罗 376-444
    • 欧迪奇 380-456
    • 涅斯拖流 386-451
    • 里奥 400-461
    • 认信者马克西姆 580-662
    • 大马色的约翰 645-749
    • 安瑟伦 1033-1109
    • 托马斯·阿奎那 1225-1274
    • 马丁路德 1483-1546
    • 约翰诺克斯 1505-1572
    • 约翰加尔文 1509-1564
    • 亚米念 1560-1609
    • 约翰卫斯理 1703-1791
    • 达秘 1800-1882
    • 薛夫 1819-1893
    • 巴文克 1854-1921
    • 巴特 1886-1968
    • 鲁易士 1898-1963
    • 倪柝声 1903-1972
    • 陈恪三 1903-1986
    • 章力生 1904-1996
    • 托伦斯 1913-
    • 林献羔 1924-?
    • 陈则信
    • 唐崇荣 (1940 - 今)
    • 余达心
    • 林慈信
    • 苏颖智
    • 周功和
    • 蔡丽贞
    • 吕沛渊
  • 扫描
    • 爱任纽 反异端
    • 亚他那修论道成肉身三联
    • 拿先斯的贵格利 神学演讲录
    • 安波罗修 论基督教信仰
    • 奥古斯丁选集
    • 早期基督教文献
    • 东方教父选集
    • 约翰欧文 圣灵论
    • 六大信仰宣言
    • 余达心聆听上帝爱的言说
    • 李日堂基督论
    • 何文琪基督的位格
    •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
    • 李锦纶 道成肉身救赎源
    • 基督教义的根基
    • 唐崇荣问题解答类编
    • 唐崇荣 永世的基督与历史的耶稣 扫描
    • 侯军 基督人性受造争议之深度解析
    • Dr. Arthur DeKruyter 基督教义的根基
    • 史伯誠 神永遠的旨意 (掃描)
    • 陈若愚 基督、圣灵与救赎 扫描
    • 耶稣是谁?—简明基督论
    • 潘嘉乐 灵风爱火--再思基督论
    • 苏颍智 认识主基督(再版)
    • 中国福音會 台湾宣教50年
  • 联络我们
Filius Dei factus est filius hominis ut filios hominum faceret filios dei~~~~ Agustine of Hippo
神的兒子成為人的兒子,為叫人的眾子成為神的眾子~~~~奥古斯丁

The troubling trends in America’s ‘Calvinist revival’
美国‘加尔文主义’复兴恼人的张力

​By Jonathan Merritt

 ​


 
When Mark Oppenheimer declared that “evangelicalism is in the midst of a Calvinist revival” in The New York Times earlier this year, he was only partially correct.
当Mark Oppenheimer在今年年初于纽约时报中宣称‘福音派主义如今在加尔文主义的复兴中’的时候,他的论点只有部分是正确的。
 
According to a 2010 Barna poll, roughly three out of 10 Protestant leaders describe their church as “Calvinist or Reformed,” a proportion statistically unchanged from a decade earli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group, “there is no discernible evidence from this research that there is a Reformed shift among U.S. congregation leaders over the last decade.”
根据一项2010年的Barna调查,大约30%的抗议宗领袖描述他们的教会是‘加尔文主义或改革宗’,这个比率与一个世纪前尝不到。根据这个研究机构,“这个研究中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迹象显明美国在过去10年中的领袖们展现出改革宗神学的转移。”
 
And yet, Oppenheimer is correct that something is stirring among American Calvinists (those who adhere to a theological system centering on human sinfulness and God’s sovereignty that stems from 16th century reformer John Calvin). While Calvinist Protestants—including Presbyterians, some Baptists, and the Dutch Reformed—have been a part of the American religious fabric since the beginning, Oppenheimer points to a more vocal and visible strain that has risen to prominence in recent years.
然而,Oppenheimer关于美国改革宗主义者(那些坚称一种源自于16世界的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以人类的罪并神的主权为中心点神学系统)间有一种骚动的观点却是正确的。在同时,加尔文派的抗议宗——包括长老会,部分浸信会以及荷兰改革宗教会——从而美国一开始就构成了美国宗教信仰的一部分,Oppenheimer指出在这几年中,有一种口头上并可见的张力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
 
They’ve been called the “young, restless, and reformed” or neo-Calvinists, and they are highly mobilized and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Their books perform well in the marketplace (see John Piper or Paul David Tripp), their leaders pepper the lists of the most popular Christian bloggers (see The Gospel Coalition and Resurgence), and they’ve created vibrant training grounds for raising new recruits (see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and The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他们被称为“年轻,躁动并改革宗的(young1, restless, and reformed)”或新加尔文主义者(neo-Calvinist),他们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并越来越有影响力。他们的书籍销路不错(参考John Piper 和Paul David Tripp),他们的领袖建立了最具有人气的基督教博客(参考福音联盟与复苏运动(The Gospel Coalition and Resurgence)),他们为了新募集的人员创立了富有活力的训练中心(参考改革宗神学院,卫敏斯特神学院,南浸信会神学院。)
 
This brand of Calvinists are a force with which to reckon. But as with any movement, America’s Calvinist revival is a mixed bag. None can deny that many have come to faith as a result of these churches and leaders. The movement is rigorously theological, which is surely one of its greatest contributions. Just as Quakers teach us much about silence, Mennonites teach us much about peace, and Anglicans teach us much about liturgy, so Calvinists spur us on with their intellectual rigor.
这一派的加尔文主义者是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但是,就像其他所有的运动一样,美国的加尔文主义复兴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没有人能够否认,许多人透过那些教会和领袖们得到信仰。运动本身具有严格的神学性,这肯定也是其最大的贡献。就如同贵格会教导我们如何安静,门诺派教导我们什么是和平,安利甘会教导我们什么是礼仪一样,加尔文主义者则教导我们理性的严谨性。
 
And yet, from where I sit, there are several troubling trend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if this faithful faction hopes to move from a niche Christian cadre to a sustainable and more mainstream movement.
然而,从我的立场而言,若这个源自于一种原本恰当的基督教核心观念的宗派要进一步成为一个更为持久甚至成为一种主流的运动,有几个恼人的张力必须被提及。
 
ISOLATIONISM—孤立主义
 
One of the markers of the neo-Calvinist movement is isolationism. My Reformed friends consume Calvinist blogs and Calvinist books, attend Calvinist conferences, and join Calvinist churches with Calvinist preachers. They rarely learn from or engage with those outside their tradition. (My feeling is that this trend is less prevalent among leaders than the average followers.)
一个新加尔文主义运动的标记是孤立主义。我的改革宗朋友们建立了加尔文主义的博客,读了加尔文主义的书,参加了加尔文主要的特会,加入了由加尔文主义牧师带领的加尔文主义的教会。他们很少学习或解除他们传统之外的事物。(我的感觉是,这种张力在牧师中要比在一般的跟随者中严重。)
 
The most sustainable religious movements, however, are those which are willing to ask hard, full-blooded questions while interacting with more than caricatures of other traditions. When neo-Calvinists insulate and isolate, they hyper-focus on those doctrines their tradition emphasizes and relegate other aspects to the status of afterthought. The Christian faith is meant to be lived and not merely intellectually appropriated. This requires mingling with others who follow Jesus, are rooted in Scripture, and are working toward a restored creation.
最能够持久的宗教运动乃是那些愿意极力学习,并与不同的传统互动,而不是讽刺其他传统的运动。当新加尔文主义者将自己隔绝的时候,他们极端的关注与那些他们传统所强调的教义,进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基督教的信仰应当是活生生的,不仅仅是理性活动。这要求他们与其它跟随耶稣的信徒打成一片,需要根植与圣经,并努力恢复创造的状态。
 
Gregory Thornbury, a Calvinist and president of The King’s College in New York City, told me, “I think the ‘young, restless, and reformed” are different than the Dutch stream in that they tend to stay with authors and leaders that they know. It does run the risk of being provincial, but I don’t think it is intentional. There are universes where people stay, and they read the things they know.”
Gregory Thornbury,一位纽约市国王大学的加尔文主义者并校长,告诉我,“我认为,‘年轻,躁动并改革宗的’与他们所认识的,并尝试追随的荷兰改革宗作者与领袖是不同的。这会产生地方主义的危险,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刻意为之。人们或者不同的世界,他们只能阅读他们知道的东西。”
 
To guard against this, Thornbury says he encourages King’s College’s students to be “intellectually gregarious” and to “read promiscuously.”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Thornbury说他鼓励国王大学的学生要更为‘理性的合群(intellectually gregarious)’并‘广泛阅读(read promiscuously)’。
 
“People need to read outside of the tradition,” Thornbury says. “We say we want to have contact with people outside of our culture, but we ghettoize so easily.”
Thornbury说,“人们需要阅读他们传统之外的书籍,我们说我们希望接触在我们文化之物的人,但是我们非常容易成为少数民族。”
 
His words remind me of Yale theologian Miroslav Volf, who speaks of “thin” and “thick” expressions of religion:
他的话让我想起耶鲁大学的神学家Miroslave Volf,他论到宗教的“薄”与“厚”的表述:
 
“[Thin religion is] religiosity reduced to a single symbolic gesture. And once you reduce religion to that . . . you can project everything that you want onto that . . . [Thin religion] isn’t textured. It doesn’t have depth. It doesn’t have relief. It doesn’t rely on a long history of that religion with all the varieties of reflections that have gone on in the religion.”
“[浅的宗教是]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被消减成为一个单一的符号学性的东西。只要你将一个宗教消减到那个程度。。。。你就能预测你想要做的所有事情。。。[厚的宗教]不是质地粗糙的。它也没有深度。它也没有减轻自身的内涵。它不依赖宗教本身悠久的历史,并该宗教所折射出不同的方面。”
 
Coinhabitation with other Christians guards a movement against “thin” expressions of religion.
与其他的基督徒和睦同居房子一个运动成为以[薄]的方式表述的宗教。
 
TRIBALISM—部落化主义
 
Another troubling trend I see in the movement is tribalism. This is the kinship tendency within a group to protect insiders while combating outsiders.
我观察到另一个恼人的张力是部落化主义。这是一种当一个群体为了保护内部人士并同时与外人征战时产生的张力。
 
Several prominent Calvinists, for example, declined the opportunity to comment on this story due to fear that their words might be used to disparage the movement. Said one well-known leader via email, “I don’t want to be a brick in a wall that’s used against the tradition/movement I identify with.”
例如,好几位加尔文主义领袖拒绝评论这个故事的机会,因为他们害怕他们的话会被用来贬低该运动。有一位广为人知的领袖透过电邮说,“我不想成为我所认可的那个传统/运动中的害群之马。”
 
To be sure, neo-calvinists don’t shy away from controversy and aren’t reticent to critique those outside of the movement. (One might refer to some Calvinist’s blistering responses to Donald Miller’s announcement that he doesn’t attend church.) Yet these same leaders are often resistant, delayed, and then tempered with their critiques of other Calvinists who seem to stray.
新加尔文运动当然不会惧怕任何的争议,也毫无保留的批判那些在此运动之外的人士。(有些加尔文主义人士可能会激烈的回应Donald Miller所宣称他从来不去教会。)然而,同样的那一群领袖们往往有抗拒,拖延,甚至被他们对于其他看起来似乎偏离正道的加尔文主义者引诱而发出批判。
 
An illuminating example of this might be the recent glut of Mark Driscoll controversies—from sexist comments to charges of plagiarism to proof that he bought his way onto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 list using ministry monies. Leaders in the movement were effectively mum until a select few broke the silence of late. The first accusations of Driscoll plagiarizing were revealed on November 21st, but the first truly critical response posted by neo-Calvinist mega-blog, The Gospel Coalition, trickles out on December 18th. One might compare this with the response to Rob Bell’s book “Love Wins” that was in full bloom before the YouTube trailer finished buffering.
最近发生的Mark Driscoll争议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以性别歧视的方式抨击对于他使用教会职事的款项作为购买并贿赂,以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并他的剽窃行为的证明。这个运动的领袖出奇的保持沉默,直到11月21日,一个新加尔文主义者的大型博客(mega-blog)才发出第一个真正批判性的回应。福音联盟(Gosple Coalition),在12月18日发动批判。有兴趣的人可以比较对于Rob Bell的‘爱战胜一切(Love Wins)’这本书的批判在他的Youtube广告推出前就已经大量出现的速度。
 
Even those who were brave enough to critique Driscoll were mostly moderate. And several Calvinists told me off-the-record that many who offered full-throated criticisms of Driscoll—like Carl Trueman of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have been relegated to the margins as a result.
甚至那些敢于批判Discoll的人都是最为温和的人士。好几位加尔文主义者私底下告诉我,许多权利发声批判Driscoll的人生——例如,卫敏斯特神学院的Carl Trueman——最后都把他们的批判降级。
 
Tullian Tchividjian is pastor and blogger at The Gospel Coalition who has been challenging neo-Calvinists from within the ranks. He announced just this morning that what he calls “the powers that be” were forcing him to take his blog elsewhere. The decision was less than ideal, he said, and is a result of having “some differences with some of the other contributors.” Tchividjian said the decision was “probably over due” since “the messaging of The Gospel Coalition has morphed over the last seven years.”
Tullian Tchividjian是福音联盟的牧师和博客编辑者,他一直在内部挑战新加尔文主义者。他宣布,今早他所谓的‘那股力量’迫使他把他的博客移到别的网站。这个决定并不是理想的,他说,这乃是‘与其他的支持者产生不同意见’的结果。Tchividjian说,这个决定‘可能是’因为‘福音联盟的信息在过去七年中已经变形了。’
 
We might also make mention of Tim Keller, a paragon among neo-Calvinists if there ever was one. Keller is a part of Francis Collins’ Biologos and a theistic evolutionist. He holds many of the same views that triggered the forced resignation of Old Testament professor Bruce Waltke from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Another Calvinist leader, Southern Baptist Seminary president Albert Mohler, has called theistic evolution “a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disaster” and said that Biologos leaders were “throwing the Bible under the bus” with “ridiculous” logic.
我们也可以提及Tim Keller,一位典型的新加尔文主义者,如果能够有这么一个典型的话。Keller是Francis Collin的Biologos的成员,并神导进化论者(Theistic Evolutionist)。他坚称许多被改革宗神学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强迫退休的旧约教授Bruce Waltke的观点。另一位加尔文主义的领袖,南浸信会神学院的院长Albert Mohler,称神导进化论为‘对于圣经并神学的灾难’并说Biologos的领袖们都‘用荒谬的逻辑把圣经放在巴士下任其碾压。’
 
Because Tim Keller has become something of a prize hen for Calvinists—New York Magazine called him “the most successful Christian evangelist in the city”—you won’t likely hear other neo-Calvinists mention Keller’s views. Tribalists attempt to “clean house” when it comes to outsiders but “sweep under the rug” when it comes to insiders.
因为Tim Keller已经成为加尔文主义者的金母鸡——纽约杂志称他为‘纽约市最为成功的基督教福音大师’——你可能不会听见其他的新加尔文主义者提及Keller的观点。当他是加尔文主义的外人的时候,部落主义者尝试想要“清洗”他,当他成为其成员后,部落主义者则尝试“遮掩”他。
 
As Roger Olson, Baylor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author of “Against Calvinism“, told me, “[Neo-Calvinist’s are] a tribe, and they’ve closed ranks. Somehow they’ve formed a mentality that they have to support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are a minority on a crusade. Any criticism hurts the cause. I’ve seen the same thing among feminists and black theologians.”
就好像Baylor大学的教授,并“反加尔文主义”一书的作者奥尔森(Roger Olson)告诉我的,“[新加尔文主义者是]一个部落,他们对外是封闭的。但是,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他们必须彼此相互支援,因为他们是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十字军。任何批判都会伤到他们的动机。我已经在女权神学并黑人神学的神学家中看见同样的现象。”
 
Olson says that when he speaks to Calvinist leaders, they will often critique the movement and its other leaders in private, but never in public. My experience has been identical.
奥尔森说,当他与加尔文主义的领袖沟通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敢私下批判这个运动并其灵修,但是从未公开这么做过。我的经验与其完全一致。
 
“There is a fundamentalist ethos in [neo-Calvinism],” Olson says. “You get pats on the back and merits for criticizing outsiders, but not for criticizing insiders. There is a system where if you are young coming up in the ranks, you get points for criticizing or exposing those outside the movement but it’s not your place to criticize those who are above you in the movement itself.”
奥尔森说,“在新加尔文主义者间有一种基要派的思潮(fundamentalist ethos),有人轻抚你的背,鼓励你批判外人,但从未批判自己人。这是一个你在年轻的时候加入,在其中因批判或揭发这个运动之外的人士而得到奖励点数的系统,但是你根本没有资格批判在这个运动中位于你之上的人。”
 
This tendency is more curious given that neo-Calvinists claim to be rooted in the ancient rallying cry, “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 or “The church is always to be reformed.” You can’t maintain a constant state of reformation when you refuse to self-reflect, when you preserve for preservation’s sake, you’re your modus operandi is both “circle the wagons” and “fire the canons.”
这种张力在新加尔文主义宣称他们根植于古代教会的呼召并高喊“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或“教会不断地在被归正”的口号下,是非常怪异的。当你拒绝批判自身的同时,你无法维持一种持续不断地归正状态,当你因着护短的原因护短的时候,你塑造了一种鱼与熊掌都像兼得的运作模式。
 
Let me be clear: I’m not arguing that Calvinists should criticize themselves more harshly. Rather, I wish they might extend the same grace to others that they give to themselves.
我可以明确的说:我并不是在争论加尔文主义者应当更为严厉的自我批判。我反而认为他们需要把同样的,赐予自身的恩典分赐给他人。
 
EGOTISM--自尊自大
 
A final troubling trend I believe plagues America’s “Calvinist revival” is egotism. This one may sound like ad hominem at first blush, but I mean it more as an observation of the movement’s predominant tone. Talking so much of sovereignty and salvation and atonement can inflate the ego. It is the type of thing described in Helmut Thielicke’s book, “A Little Lesson for Young Theologians.” Attaining theological knowledge often leads to the idea that one is in a better place to understand God or more in tune with God.
最后一个我相信正在横扫美国的‘加尔文主义复兴运动’的恼人张力是自尊自大。乍听之下,它听起来就像是ad hominem(从个人偏好除非)的看法,但是我的意思是,你只要观察那个运动的主宰性的语调。过分论及神的主权,救赎并代赎会造成自我膨胀。这就是Helmut Thielicke的书——“A Little Lesson for Young Theologians(给年轻神学家的一封短信)”中所描绘的情况。得到神学的知识往往产生让人觉得自己占有了解神或与神一致更为有利的地位。
 
As the ego inflates, the body rises and one begins to speak from above rather than from across. This is often seen in the way neo-Calvinists speak as if they are the arbiters of the term “gospel.” Search the term “gospel” on the web site of the Reformed publisher Crossway and you’ll see what I mean. Or listen to the way some neo-Calvinist leaders frame every ethical issue of the day, not as a difference of opinion among Christians of mutual goodwill, but rather an affront to the gospel itself.
当自我膨胀,身体飘升,人就开始站在高处,而不是以平等的地位说话。这在新加尔文主义者往往以福音的‘仲裁者’自居的说话方式中看见。你只要在网络上的改革宗出版商Crossway(十字架的道路)搜寻‘福音’这个字,就会看见我描述的情况。或听听某些新加尔文主义领袖如何规范今日的道德问题,他们并不是以善意的方式在基督徒中提供不同的意见,而是公开侮辱福音的本身。
 
“The perspective of many today is that if you aren’t a Calvinist, you don’t really have a grasp of the gospel,” Olson says.
奥尔森说,“今日许多人的观点乃是,若你不是加尔文主义者,你就根本没有得到福音。”
 
Sometimes it seems as if Calvinists view themselves as judge, jury, and executioner of the Christian movement at large—determining who is faithful and not, who believes the gospel and who doesn’t, who is in and who is out. (One might call to mind John Piper’s iconic and infamous “Farewell, Rob Bell” tweet.) Some within the movement talk of God’s sovereignty while seeking to control the destinies of other Christians and often speak of man’s depravity with a haughtiness that undermines it.
有时候,这甚至看起来就像加尔文主义者把自己视为审判官,并基督教运动的刽子手——可以决定谁是忠信的信徒,谁相信福音,谁是基督徒,谁不是基督徒。(大家可以想想John Piper滑稽并声名狼藉的维特‘再见了!Rob Bell’。)有些该运动的人士在论到神的主权的同时,同时却又尝试掌握其他基督徒的命运,常常用傲慢的态度论及人的堕落。
 
As Scot McKnight, professor at Northern Seminary told me, “Calvinists can give really strong impressions that those who disagree with them are both unfaithful and that they theologically and intellectually lack courage. And that trend is relatively new.”
就像Scot McKnight,北方神学院的教授告诉我的,‘加尔文主义者会给人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就是那些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若不是不忠心,就是他们在神学或理性上缺乏勇气与胆量。那种张力还算是非常新颖的。’
 
A large ego often precedes a harsh tone—an surefire influence limiter. Scholar Martin Marty says the religious world isn’t divided into liberal and conservative, but rather “mean and non-mean.” Those who opt for a mean or arrogant tenor—whether real or perceived—have a short-shelf life in the span of history.
膨胀的自我往往产生尖锐的语气。Martin Marty这位学者论到,宗教世界不能被分割为自由派与保守派,而是“粗鄙与不粗鄙。”那些选择刻薄或高傲的高调的人士——不论是他们有没有察觉到——在历史中都只有短暂的生命期。
 
Bethany Jenkins, director of The Gospel Coalition’s faith and work initiative, thinks some of her fellow Calvinists’ tonal problems may be unintentional: “I think some Calvinists have come to think that in order to be faithful you have to be strident, but you don’t need to be. As Tim Keller has said, ‘We are a chosen people, but we are not a choice people.'”
福音联盟的信心与工作部门的主管Bethany Jenkins,认为她的某些加尔文主义同工的那种语气往往是不自觉的:“我认为某些加尔文主义者认为,为了成为忠信的人,你必须要昂首阔步,但是你不需要这样做。就像Tim Keller说过的,‘我们是选民,但是我们不是做决定的百姓。’”
 
I reflect on the Apostle Paul’s observation that “Knowledge puffs up.” Which is to say, egotism is a human problem rather than a Calvinist one. Yet, the vice seems to afflict this movement with consistency. If neo-Calvinists don’t get a rapid infusion of humility—and quickly—then perceptions of egotism will be an albatross around their necks.
我反射的是保罗所观察道的“知识让人自高自大。”也就是说,自尊自大是一种人性的问题,而不是加尔文主义的问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个问题不断地折磨这个运动。如果新加尔文主义者不被迅速的灌输谦卑的观念—必须非常迅速—那么自我膨胀的观念就会成为挂在他们脖子上的磨石。
 
Though these problems are serious, I am for any movement that lifts up Jesus and proclaims the Christian good news. I have many friends within the neo-Calvinist movement that challenge me with their commitment to scriptural fidelity and the supremacy of Christ. If America’s “Calvinist revival” turns out to be a resurgence, I hope they abound in grace–both inside and out. Ah yes, grace. Another cherished Reformed virtue.
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很严重的,我仍然愿意随时随地的高举基督,并宣告基督教的福音。我有许多在新加尔文主义圈子中的朋友,他们往往用他们对于属灵忠诚的献身并基督的超越性挑战我。如果美国的‘加尔文主义复兴’最后变成一种驱策的力量,我希望他们能够也被恩典充满——里里外外。是的!恩典。恩典是另一个令人愉悦的改革宗美德。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